EN

新闻

News And Activities

视点前沿 | 大连理工大学桑超峰教授:深耕磁约束核聚变,共探全球能源未来

发布人: 发布时间:2025-11-18 文字:

 

在第六届 “逐梦光电”等离子体先进光谱诊断技术与应用学术探讨会上,卓立汉光对话大连理工大学桑超峰教授。这位深耕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学者,分享了自身研究历程、团队技术突破与行业发展展望,为我们揭开了中国磁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前沿图景。

老师简介:桑超峰,物理学院,教授,博士生导师,入选国家优青、大连市杰青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等,现为大连理工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科(国家重点学科)负责人。

主要从事磁约束核聚变(托卡马克)边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,在先进偏滤器设计、偏滤器脱靶、杂质输运和燃料滞留方面做出一些代表性成果;带领团队自主设计和建造了大型直线等离子体装置MPS-LD,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立起了核聚变相关实验研究平台。承担基金委和科技部包括重点、重大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,在Nuclear Fusion等国际知名核聚变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,在国内外主要学术会议作口头及邀请报告30余次,担任Nuclear Fusion等15个SCI期刊审稿人。

 

投身边界等离子体物理:应国家需,锚关键域

 

桑超峰教授自2007年读研期间,与磁约束核聚变领域正式结缘。彼时中国刚加入 ITER(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),2007-2008年国家亦同步启动 ITER 专项,其导师敏锐指出核聚变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需求,建议团队调整研究方向以响应这一战略号召。

起初,团队聚焦大气压放电(低温等离子体)研究,后结合核聚变边缘区域温度相对较低的特点,判断可依托现有研究基础切入该领域,*终选定 “托卡马克边缘等离子体及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” 作为核心研究方向

初期团队对该领域认知较浅,但历经十余年的学习、实践与科研积累,逐渐明晰其关键价值 —— 核聚变中所有不稳定性均从边缘区域发起,而这正是团队主攻的等离子体边界与气壁交互领域。这份对 “问题严重性与研究价值” 的深刻认知,成为团队深耕至今的核心动力,也让他们始终以 “为中国聚变事业贡献力量” 为己任。

 

光谱诊断技术:托卡马克边界参数的核心支撑

 

作为长期深耕边界等离子体研究的学者,桑超峰教授团队的成果(如先进偏滤器设计、杂质输运机制研究等),离不开对托卡马克边界等离子体温度、密度、杂质成分等关键参数的精准捕捉。这一过程主要依托光谱诊断技术,实验数据则多来自国内两大核心托卡马克装置: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 EAST(东方超环),以及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 HL-2M 装置。

具体技术应用上,上游电子温度与密度通过汤姆森散射技术获取,下游则依赖探针诊断系统;团队同时期待未来这些装置能配备偏滤器汤姆森散射系统,进一步完善诊断体系。而杂质相关信息的获取,需借助 EUV(极紫外)光谱、VUV(真空紫外)光谱,结合 bolo-meter(辐射计)的辐射测量数据,从多维度保障参数捕捉的精准度。

 

MPS-LD 装置建设:破仪器瓶颈,提科研效率

 

桑超峰教授团队自主搭建的 MPS-LD 装置,于 2020 年启动构思与设计,2023 年初正式交付使用。装置实现放电后,团队首要面临 “实验参数未知” 的难题 —— 初期仅能通过探针获取有限数据,后续便耗时数年搭建完整诊断系统,过程中多次对仪器进行定制化优化,精准适配实验需求。

为实现等离子体温度与密度的精准测量,团队在探针(扰动式诊断)基础上,进一步研发非扰动式汤姆森散射系统:考虑到装置轴向较长,特意设计可移动光谱组件,以获取不同轴向位置的诊断信息;同时因装置体积较大,散光抑制与抑制定标难度极高,团队投入大量精力攻克了这一技术难点。

在研究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时,入射靶板的能流无法直接测量,需通过温度反演计算。团队采用红外相机测量靶板温度,重点解决了 “温度精准测量” 与 “能流密度反演” 的适配问题。

不过团队也指出,当前商用仪器存在 “一致性差” 的明显痛点 —— 仪器搭建后易受干扰、操作流程复杂,科研人员需耗费大量精力在仪器调试上。因此他们期望仪器行业能推出 “高一致性、易操作” 的产品,让科研工作者将更多精力聚焦于科学研究本身,而非非专业的仪器建造工作。

 

未来五至十年:破加热与氚自持,追能量净增益

 

在桑超峰教授看来,可控核聚变是全球能源领域的终极目标之一。当前 EAST、HL-2M 等装置持续突破技术瓶颈,CFEDR示范项目亦稳步推进,未来五到十年,磁约束聚变研究需重点突破两大关键技术节点,核心目标是实现 “能量净增益”(即 q>1,聚变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)—— 这一目标的达成,关键依赖于等离子体密度(n)、温度(T)与约束时间(τ)的乘积(nTτ)提升。

第一大节点是突破加热技术:需将等离子体温度提升至上亿度,并实现稳定放电,具体可依托中性束注入(NBI)、离子回旋共振加热等技术,这是实现 q>1 的核心支撑。

第二大节点是解决氚自持问题:当前托卡马克放电多采用纯氘(D),而非真正的聚变燃料(氘氚,D-T),且氚资源稀缺。未来要实现 D-T 放电,必须攻克 “氚自持” 技术(通过聚变反应自主生成足量氚),这一突破将大幅加速核聚变商业化进程。

 

未来五年关键词:高温超导强磁场与氘氚燃烧等离子体

 

谈及磁约束核聚变未来五年发展的核心关键词,桑超峰教授明确指出:“通过高温超导技术实现强磁场约束,进一步实现氘氚放电燃烧等离子体”。他同时表示,行业内共同期待这一方向早日取得突破,推动核聚变从实验阶段迈向实际应用,为全球能源困境提供根本性解决方案 —— 这份期待,亦是所有聚变领域研究者的共同愿景。

访谈尾声,桑教授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:希望与更多领域同行、卓立汉光等仪器厂家深度合作,携手助力中国磁约束核聚变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
 

【致卓立汉光的同行者】

感恩相伴,不负信赖!

 

【桑老师简介】
 

桑超峰,物理学院,教授,博士生导师,入选国家优青、大连市杰青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等,现为大连理工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科(国家重点学科)负责人。主要从事磁约束核聚变(托卡马克)边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,在先进偏滤器设计、偏滤器脱靶、杂质输运和燃料滞留方面做出一些代表性成果;带领团队自主设计和建造了大型直线等离子体装置MPS-LD,在大连理工大学建立起了核聚变相关实验研究平台。承担基金委和科技部包括重点、重大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,在Nuclear Fusion等国际知名核聚变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,在国内外主要学术会议作口头及邀请报告30余次,担任Nuclear Fusion等15个SCI期刊审稿人。

 

相关阅读>>>

视点前沿 | 广西师范大学刘林生副教授:以CVD技术赋能创新与产业化

视点前沿 | 中科院物理所岑诚研究员:探寻量子材料的前沿之光

线上47.2万人关注!第六届 “逐梦光电” 等离子体先进光谱诊断技术与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

 

相关产品

条纹相机

分幅相机


像增强型相机